華建敏國務委員在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7〕17號)精神,部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當前和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剛才,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的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各自信用建設工作情況,各成員單位負責同志作了發言。大家講得都很好,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認識也較為一致,請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認真研究吸收。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一)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制度安排。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沒有信用就沒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秩序。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種信息共享機制和有效的社會機制,通過對失信行為的記錄、揭露、信息傳播和預警,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從而懲罰和警戒失信行為,褒揚和獎勵誠實守信,促進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近年來,社會道德觀和守信行為總體上有很大提高,信用制度、信用產品、信用環境以及社會信用體系,成為支撐經濟運行的基礎。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整個社會對信用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很大,必須站在緊緊抓住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高度,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突出重點環節,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系。
(二)社會信用體系是改善和優化發展環境的前提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人才、資本都可以引進,唯有社會信用環境無法引進;一個地方的自然稟賦無法改變,但是信用環境可以改變。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個地方乃至整個國家的寶貴財富。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有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推進公平交易,促進市場交易活躍和繁榮;有利于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優化投資和貿易環境,營造和諧信任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加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本著節約高效、量力而行的原則,加快推進行業信用建設和區域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優化信用環境。
(三)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創造更好的信用制度和信用關系。誠實守信,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民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程中每一個企業和個人都是責無旁貸。因此,我國社會信用體信建設不單純是建數據庫、批機構、提供評級、實現信息共享,更為重要的是,學會運用現代信用的理論、思想 、觀念和方法,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文化,推動重信用、講信譽的良好社會風氣,增強發展軟實力,達到改善社會信用環境、提升綜合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前幾年社會誠信道德水準有所下降,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情況有了改變,要繼續抓好征信體系建設和誠信道德教育,這兩件事都不能放松。
二、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行業信用建設穩步推進。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積極探索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一是依托行政管理職能,歸集信用信息,加快信用信息數據庫或系統建設。如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收錄了1200萬戶企業和近6億自然人的信息,日均查詢量分別達到了7.2萬次和28萬次。稅務總局正在建立個人收入申報信用體系。工商總局建立了擁有近600萬戶企業基本信息的數據庫,建立了全國黑牌企業數據庫,匯集已吊銷的企業信息270萬條。質檢總局建立了擁有20多萬家企業質量信用基本情況的質量檔案數據庫。二是實施信用分類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如海關總署對其所注冊的46萬多家企業實施了信用分類監管。三是探索部門間信用信息共享,加強信息對比和交叉稽核,推動聯合監管。如整規辦積極籌建反商業欺詐預警監管信息平臺,實現政府部門、地區、行業間商業欺詐信息的互聯共享和預警監管。國信辦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企業基礎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