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誠信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一、我國現階段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極端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基本目的,在于建設誠信社會,確立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推動經濟發展。它所針對的,正是我國社會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的嚴峻形勢。據統計,我國銀行系統由于失信行為而造成的損失每年達5855億元。就以作為一項善舉的助學貸款為例,僅廣東省就有64所高校的2.3萬名困難大學生從中受益,貸款額達3億多元。但很多貸款畢業生還貸違約,違約率超過了20%,致使一些銀行不得不停止這項貸款業務,不僅嚴重破壞了自己的信用記錄,還把“苦果”留給了正在大學校園求學的貧困師弟師妹。這樣的現象正是我國誠信建設嚴峻局面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我國歷來是一個講究誠信的國家,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智信”歷來被奉為道德經典,“信”德自在其中。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信者,誠也,人言無不信者為誠。以“信”為本,講究誠信,反對失信,是我國社會尊崇的信條。但是,近代以來,“信”德乃至于儒家道德受到三次大的摧殘和沖擊:第一次是“五四”運動,在砸爛“孔家店”的口號下,誠信道德的破壞作為革命的副產品,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實;第二次是“文革”,在極端的“革命”口號之下,孔孟之道再次受到“清算”,“信”德不可能離開“仁、義、禮、智”的命運而單獨存在下來。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當中,人的信仰出現危機,過于追逐經濟利益,一切“向錢看”,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同樣在危機當中,以至于造成現今的狀況。
現代社會是誠信社會,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沒有誠信的社會,不能成為現代社會;沒有誠信的經濟,同樣不能成為健康發展的市場經濟。因此,針對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誠信狀況的實際需要,必須盡快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而作為先導和探索,必須加快銀行系統征信體系的建設,進而推動全社會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的全面建設,推動誠信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世界銀行金融部高級經濟學家瑪格麗特?米勒女士介紹,拉美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在征信體系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的幫助下,違約率在大銀行減少41%,小銀行減少78%。社會征信體系的建立,對于建設誠信社會、維護金融秩序、避免金融風險,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基本狀況
近年來,我國對征信體系建設有了初步發展。據與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任興洲女士提供的信息看,從1989年開始至今,我國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征信業的起步,由于對外貿易企業對于信用調查的需求,國內出現了部分信用調查機構和企業咨詢策劃機構,中國的征信業開始起步。第二階段是民營征信業的初步發展和外資進入,從1995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商品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規模都不斷擴大,對企業信用調查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國內出現了新的民營征信企業,外資征信和資信評級企業不斷進入中國市場,推動了我國征信業務的發展。第三階段是政府推動征信業發展,2000年至今,在加入WTO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市場更加開放,居民信貸消費增加,社會的信用規模進一步擴大,而失信行為的不斷增加,也促使政府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征信機構的建立,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任務,中央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立起來并發揮作用,個人征信試點也開始進行,并在上海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至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四類不同的征信機構:一是政府部門所屬、專門提供企業資信調查活動的機構;二是中資民營的企業征信公司,主要從事企業信用調查和咨詢、風險管理等業務;三是已經進入中國的外國征信機構,提供企業征信服務;四是正在試點的個人征信機構,例如上海建立的個人征信機構,已經有了100多萬上海市民在個人征信機構中擁有了自己的信用記錄。
應當看到的是,盡管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已經有了上述的發展,市場化運作模式也初步形成,企業征信市場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個人征信試點初見成效,中央銀行信貸咨詢系統建立并取得成效,但是就全國征信體系的狀況而言,這仍然是初步的發展,距離建設誠信社會的整體需求,確實具有相當大的距離。